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华西村328米高楼亮相遭质“炫富” 掌门人回应
发布日期:2011-11-08 16:08:4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55493)

 独家专访华西村掌门人吴协恩:我是守业者,慢进就是退

  10月8日,作为建村50周年的献礼,华西村328米的高楼正式对外亮相。华西村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遭到不少质疑:“炫富”、“无法代表中国新农村建设方向”等。

  “华西村一直都在风口浪尖,说好说坏都没关系,我们没时间去辩解。关键是要给老百姓做实事,实实在在,实事求是。”10月2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华西村少帅、掌门人吴协恩坦言:“我是给华西打工的。华西村属于全社会,只有属于社会的,才是健康的。真正做到这一点,我的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是给华西打工的”

  2003年,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退休,吴协恩接棒。吴仁宝有四子一女,吴协恩是老幺。为什么是老幺接棒?吴协恩笑道:“他们脑子一热就让我来做了。”

  吴协恩曾经当过兵,做过供销员,还当过厂长,经历比较丰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谈到父亲吴仁宝,他大都用“老书记”这个称谓,来表达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如果没有老书记,我们也许都还在城里打工呢!”

  吴协恩身兼多职: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但他的名片上仅仅印了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名头。为什么没有印书记的职务?“这是便于同外国客户打交道,他们不太能理解‘书记’这个称谓。但我从来不喜欢‘企业家’的称谓,我认为自己还到不了那个‘家’字。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为华西打工的。我们是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形式,吴家不是控股股东。”

  当然,在做事情的风格和观念上,吴协恩和父亲吴仁宝也有所不同。

  “我有个习惯,开拓任何一个新领域,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我宁可不做,也要等。”吴协恩说,“为了发展金融业,我看好一位在国有银行工作的朋友,但他当时在单位做得风生水起,无意出山。我只好耐心等待,一等等了三年。好不容易这位朋友过来了,但没想到,老书记不同意。因为金融业对他来说,看不见摸不着,不靠谱。怎么办?”

  “你不同意,我就不干了。”吴协恩实际上走了一条迂回路线,“我就学老书记当年搞地下工厂的方法,悄悄地开起了‘地下公司’。到年终盘点时,老书记发现,这家公司盈利不错,问这个公司是做什么的。”

  父子间的一场冲突就这样被化解,“咱们拐个弯也照样可以到‘北京’嘛。”

  华西作为中国第一村,有没有担心被别人超过?“我希望被超过。我们不要考虑做第一,要考虑给老百姓做了多少事。”吴协恩说。

  “共同富裕不是均富”

  华西为什么成功?“原因是少走了弯路。在分田到户的时候,华西不是先进;在企业转制的时候,华西也不是先进。实践证明,华西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有很多人问我,华西会不会变?我认为没有必要变,更重要的是传承。50年来,华西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共同富裕。”吴协恩说。

  2001年以来,华西村开始实施并村计划,周边的13个行政村陆续并入,被分别编号为华西一村到十三村,而原来的华西村,则被称为华西中心村,14个行政村共同组成“大华西”版图。

  有媒体报道,华西也有贫富差异——最上层的是中心村村民,中间是新村民,最底层的是外来打工者。“华西现在人均年收入8万元。”吴协恩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回应道,“共同富裕不是均富。华西村给每个村民提供基本保障,但如果要住好房,开好车,必须要靠自己劳动,决不能坐享其成。机制健全很重要,如果机制不健全,人很容易滋生懒惰。健全的机制一定会激励先进,鞭策落后。”

  “老百姓不怕你多拿,就怕不知道你拿多少。华西什么都是公开的,村干部拿多少,经理拿多少,只要公平公正,老百姓也是讲理的。华西的干部就像老书记一样,并不拿满应得的报酬。按照合同,有的管理者年薪最高能拿到数千万,但他们都不拿,最多拿到几百万。因为主管不拿,下属没办法拿。”

  华西村的文化同样是一笔宝贵财富。吴协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华西文化,核心是‘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特别是爱自己,好像不以为然。其实,很多人在利益面前,经受不住考验,甚至锒铛入狱,这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遵纪守法其实是爱自己的底线。”

  每年投入数千万教“学生”

  “华西村不可复制,又可复制。对到华西来参观、交流的人,我一直讲一句话,‘学华西,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并不是一定要走华西的路’。”吴协恩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每个地方的环境、文化都各不相同。就江苏省内而言,苏南苏北,同一个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不同,何况中国的地域差别这么大。模式最好百花齐放,不一定在农村搞工业就是发展,搞农业也是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但宗旨只有一个,即发展为民。”

  “小平同志曾经说:‘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达到共同富裕。’前一句话大家都听进去了,但后面一句话忘掉的人不少。关键还是我们的世界观,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吴协恩感慨地说。

  帮扶更多的农村富裕起来,一直是华西人的心愿,但如何完成却并非易事。“最纠结的不是华西村的发展问题,而是帮扶的问题。帮扶周边村,帮扶全国各地,这个工作最难。”

  “过去,我们曾经帮了很多地方,也尝试过很多种方式。比如,直接给钱,帮他们办企业,或者帮买拖拉机等,但等我们走了以后,不久又会出现问题。帮扶成功的概率很小。”

  “有时,我们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实施帮扶。当地领导和我说的大都是‘作为贫困县,国家财政每年拨给我多少多少款项’,但他们没讲,或者没有更多地讲,‘我这个县的优势在哪儿?我们如何发挥这种优势,让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老是等着别人输血,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现在,华西的帮扶模式已经改变为培训。10年前就开始实行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吴协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培训人数达到30万人。有的免费呆一个礼拜,有的适当收点费用。仅此一项,华西村每年投入就达数千万元。”

  要想复制华西,吴协恩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村官。作为领军人物,是不是一心为民,农村工作很繁琐也很艰苦,能不能吃得下这个苦,能不能承担起责任都是一些考验。其次,当地的发展理念和氛围。“有些村官也很想好好干,也想干好,但往往你稍微干得好一点,也许吃都被吃光了。村官毕竟很小,上面领导的发展理念,对你支持与否都很重要。说起来就是当地的发展氛围,上上下下是否齐心协力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华西不需要跨越式发展”

  华西村一直在转型。创业者吴仁宝完成了第一次转型,即从农业转到工业;继任者吴协恩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工业转到服务业。据吴协恩透露,“目前,三产中,工业占到58%,服务业占到42%,而农业已经升级为服务业,成为观光农业或者科普农业,全国最大的南瓜就出在华西。”

  他同时透露,“华西不会放弃农业,但会用高科技来提升农业。华西村将要投资7~8个亿,建成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农业。目前,正进行可行性论证,有望明年正式实施。”

  产业转型,吴协恩提出了四个字,“提升、调整”。吴协恩显得很谨慎,“做企业不是赌企业,高科技同样蕴含着高风险。我们不能因为转型,影响华西人的生活。华西没必要去变,更重要的是传承。华西不需要跨越式发展,而要稳中求进。”

  吴协恩给本刊记者说了这样一个先行探路转型的故事。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家就提到无形资产,但到底什么是无形资产比较模糊,譬如,这个企业品牌值多少亿,但到底值多少钱,我没看到。那时候,懵懵懂懂,怎么把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我一直在尝试这个事情。”

  1994年,华西找到了一家已经亏损两个多亿的淮阴卷烟厂合作。允许对方使用华西的名号,华西不投钱,还要收取一定的品牌使用费。双方一拍即合,但到底行不行、效果如何?谁都没有底,但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华西牌香烟一炮而红。这个厂不仅被救活了,还一举扭亏为盈,发展成为几十亿的大公司。

  接受本刊采访时,吴协恩抽的正是华西牌香烟。“此次合作最大的收获就是理念的冲击与更新”。华西村从此走上了“从实到虚,从重到轻”的转型之路。

  吴协恩向《中国经济周刊》描绘了华西村的未来,“我们还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要与时俱进。未来的华西将向五个方面发展。一是远洋海工。珠港澳大桥就有华西团队参与。二是航空旅游。我们自己买了两架直升机,进行低空旅游。三是物流仓储。华西有两个5万吨级的码头,与荷兰的壳牌、日本的三菱公司合作,做化工产品的仓储。同时,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提供棉花仓储,面向长三角地区市场。四是资源。华西在西部地区拥有矿产资源,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北、西南辐射。五是金融。华西参股了几家国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还有典当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我爸爸是创业者,我是守业者,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吴协恩重任在肩。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