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京城庙会如何跨入品质竞争
发布日期:2011-01-13 16:12:25 来源: 北京商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64407)

  庙会经济是北京春节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消费者眼中,京城庙会更像小商品卖场,且价格昂贵。为此,2011年地坛、龙潭庙会将首次采用“限价竞标”的方式,且减少小商品数量,增加老字号品牌。

  但据调查,20-30岁年龄段的不少市民则对春节庙会猛摇头。在朝阳区工作的沈先生表示,如今庙会浓厚的商业化氛围让他感到很不舒服,让人非常扫兴。在专家看来,“限价竞标”能否治本还待考察,京城庙会的文化在不断流失。京城庙会竞争的不应是价格,而是品质。

  招商改变 但形式难创新

  据了解,屡创天价的春节地坛庙会摊位今年将首次采用“限价竞标”方式,其竞标起价1.5万元一个。同样采取该措施的还有龙潭庙会,参加竞标的经营者要事先进行竞标登记,竞标当天达到最高限价时采取现场抽签摇号方式确定经营者,并由公证处进行公证。其组委会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摊主的经营成本。

  此外,地坛、龙潭庙会商业摊位将从整体数量上进行核减,调整各类摊位比例,增加老字号、非遗手工艺品摊位数量。地坛庙会饮食和百货摊位将较去年共减少70个;龙潭庙会减少饮食摊位11个、百货摊位140个。

  不过在消费者看来,庙会经营者仍看似只图“利”。自去年厂甸庙会移师陶然亭后,京城就没有免票进入的庙会了。“天价”摊位虽已不在,但餐饮、商品类型仍以烤串、小吃、玩具之类为主,其形式极少推新。1月9日,记者在龙潭湖公园随机采访了两位游人,均认为目前北京庙会低质粗糙。在龙潭湖附近居住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她带孙子来逛庙会,发现里面的表演和商品都很难吸引儿童。

  标王不再 模式仍需探索

  今年龙潭庙会有82个餐饮摊位,地坛庙会有34个餐饮摊位。随着其逐一被成功摇号突围的幸运摊主带走,也意味着庙会“标王”摊位时代的过去。不过“限价竞标”作为东城区庙会组委会的新尝试,是否违反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东城区园林局的有关负责人张劲松。

  张劲松表示,限价竞标只是针对每年庙会上最热门、人流量最大的餐饮摊位,对其他摊位的影响并不大。同时,限价是三方共赢的新尝试。以去年的“标王“谷胜立为例,今年他在龙潭庙会和地坛庙会的竞拍会上,所付出的租金共计10.48万元,比去年整整少了40万元。摊位成本的下降,直接摊低了摊主的运营成本,谷胜立所销售的羊肉串,也不会出现20元一串的天价了。当然,直接受惠的就是消费者,游客的满意度提升、公园的压力也会大幅度减小。

  据悉,龙潭庙会的虎年标王摊位并未在今年出现在公开竞标现场,而是以定向招商的方式出租。今年在招标会现场的摊位最高出租价格仅为13.65万元,比去年23.45万元的标王价格整整下降了四成。

  在价格虚高的庙会市场淡化商业化氛围,回归传统春节的“年味”,才是以非盈利公益事业为准则的公园管理者的做法。张劲松表示,地坛庙会和龙潭庙会首创的“限价竞标”策略还处在摸索阶段,具体成效还要等到今年庙会结束后见分晓。

  大浪淘沙 庙会难打品牌

  虽然今年春节北京的庙会数量不少,而且有白云观、工体等新庙会加入,但作为消费者却很难区分其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记者从多家庙会组委会了解到,除了大观园的“红楼庙会”和朝阳公园的洋庙会有特色外,其他庙会均为传统杂技或曲艺表演,同质化严重。

  过去,庙会是传统和厚重的文化象征,在春节庙会上,人们能够看到最民俗和最民族的艺术融合。但随着“新”庙会的出现、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庙会已经离传统印象相去甚远。

  就庙会是否有吸引力,记者随机对20名北京市民进行了采访。据调查显示,在接受采访的北京市民中,50-70岁年龄段的5位“老北京”对庙会有极深的感情,他们均表示一定会在春节的时候逛庙会。而20-30岁年龄段的8位市民则对春节庙会猛摇头。在朝阳区工作的沈先生表示,如今庙会浓厚的商业化氛围让他感到很不舒服。剩下的7位年龄在30-50岁的市民普遍对庙会持观望态度。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吴女士向记者表示,她更倾向于利用春节长假去海南等南方城市度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庙会的客流量一直呈上升态势,庙会的商业化程度也随之不断加大。但经历了2008年的客流量高峰后,2009年京城庙会的总人数锐减40万,庙会组委会开始意识到,庙会经济已出现瓶颈。

  张劲松表示,通过商业氛围的下降和文化活动的增加以吸引流失的市民回归,是今年庙会限价竞标的根本期望。但新的政策能否带来实质意义的效果呢?

  张劲松认为,京城几大庙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资源互补,庙会的发展在未来是一个高度整合、浪里淘沙的过程,虽然每年北京庙会项目繁多,其势必会经历浪里淘沙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到最后,只有能够获得社会认同的庙会才能够存活下来。

  品质竞争 重在营造文化

  中国旅游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曾表示,庙会是文化产物,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两者虽缺一不可,但是商业性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而目前庙会举办重点过度集中在项目招商、价格竞争上,忽略了文化,自然丢掉了品质。庙会主办方也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今年多家庙会将突出文化特色,扩大公益内涵。今年春节,大观园红楼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免费给非遗项目提供20个摊位,以“恢复历史记忆,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泥人、空竹、面人、料器、内画鼻烟壶等非遗项目。

  大观园管委会主任马俊潼表示,借助《红楼梦》的文化底蕴,为烘托皇家氛围,庙会将真人表演“元妃省亲”。虽然今年庙会门票上调至30元,皇家文化、红楼文化特色的庙会将突出品质,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会加强。据估计,今年大观园庙会将会接待近12万人次。马俊潼认为,目前的庙会多为公园展览式的静态庙会,应当提倡一种行进式的庙会,让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造成大的文化景观,其在隐性收入和提升庙会品牌方面发挥的作用将难以估量。

  专家把脉

  北京庙会旅游可做区域规划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王国华

  传统的老北京庙会其实就是民俗演出与民间商业的汇集地,二者缺一不可。不过时下庙会组织者的商业神经明显更强,以致庙会文化演出活动显得陈旧,难为百姓接受。

  北京的庙会欲摆脱同质化的尴尬,可做区域性的规划。南部城区的庙会,如龙潭庙会,可主打宣南文化、天桥文化,重现老北京市井生活;北部城区庙会,如地坛庙会,可主推皇城、坛庙祭祀文化;东部城区的庙会可以粮仓文化为特色;西部城区庙会可再现老北京贵族节庆习俗。这样不同地区的庙会主打其地域性的文化,既避免了同质化,又能弘扬老北京传统。

  此外,时下庙会的主办者常把民俗专家抛在脑后。其实他们应与民俗专家一起研究如何贴近民俗,怎样文化创新。

  打破庙会发展三大瓶颈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综合分院院长 齐晓波

  当前的庙会,精神价值的东西少了,民俗活动的东西少了,只剩下购物活动,自然就会出现发展的瓶颈。欲打破瓶颈,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庙会需要回归,回归到本质的社会形态,这需要多方面规范与引导。未来的庙会可结合民间艺术、祭神祭祀等活动。

  其次,庙会虽源于中国,但绝不是固步自封,要突破与发展,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因庙会本身就是包容的一个载体,但庙会首先要立足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入世界文化,要做到中洋结合,体现世界大观。

  最后,庙会要有好的组织、策划与管理,甚至是经营。庙会要有创新,绝不是仅仅办一个商业节,而应首先是一个文化大餐。

  记者手记

  庙会需要文化与商业的平衡

  作为“80后”一代,儿时的记忆已很少与庙会有关。听爷爷辈儿的人讲,过去的庙会是所有孩子所盼望的,冰糖葫芦、兔爷儿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庙会中的杂耍表演、射击小游戏好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如今的庙会,商业成为重头戏。招商任务和庙会文化内容相比,还是前者对主办方重要,商品的文化内涵则被忽视。记者遇到一位从事内蒙古特产的经商者,他没有资金能力竞争数万元的好地段摊位,只能以租用价格作为考虑的重要标准。最终他选择了丰台区西客站附近一个公园的庙会作为经营地点,因为价格便宜,不过万元。“少投资少赚呗,能有钱就行。”

  不过在采访时,管理者称其也有苦衷和压力,在商业氛围和文化活动的平衡中把握不当,就有可能背上“忘记传统”的恶名。用他们的话说,办庙会始终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商业氛围和文化活动的平衡真的那么难把握吗?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