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海内外学者齐聚深圳破解中国城市“国际化”的密码
发布日期:2011-11-23 10:05:18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64085)

  不久前,复旦大学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针对这股“国际风”,褒贬不一。中国城市这种“国际化”的冲动,却表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11月18日,数十位海内外学者、官员、企业家等齐聚深圳,共商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国际化,就是地球村村民都愿意来

  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纽约、伦敦、东京分列前三位。前10名中,没有一座中国内地城市。除了香港、台北和澳门,中国仅有上海、北京和深圳跻身世界百强城市,与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国际化,就是更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化。”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说,从现代化过渡到国际化,说明关心的不再只是GDP等经济指标,而是更关注城市人文等综合发展。

  国际化城市,具备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与获得财富的能力。专家们认为,国际化不仅是经济“硬实力”的反映,更是社会“软”环境的营造,特别是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让世界不同肤色的人心向往之,愿意来旅游、度假、工作、创业、居住。

  “所谓国际化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地球村村民都愿意来的地方。”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说,它是人流、物流、财流聚集的地方,特别是人流的聚集。

  “一座城市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在于文化的国际化。”深圳大学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安认为,它包括这个城市的历史人物、历史记忆、文化支点、城市伦理、城市信仰等因素,“这就是城市国际化的文化秘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也表示,全球化,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动。“一些古老的城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类学家来考古,但吸引不了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国际人才。”

  城市认同更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和现代性。“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法国,但非常喜欢巴黎。一个人可以不喜欢美国,但非常喜欢纽约。”郑永年说,这就是国际化城市的魅力。

  国际化,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

  2010年8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获国务院批复,未来10年深圳定位,除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还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城市。专家、学者以深圳为具体案例,建言献策中国国际化城市建设。

  当前,一些城市在建设国际化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失。有的,斥巨资打造城市形象,但定位模糊,名不副实;有的,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忽略了自身特色;还有的,甚至几乎完全照搬伦敦、巴黎的规划,并把面积扩大到近10倍。

  专家们认为国际化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的平衡。

  “我们将努力通过政府传播、媒体传播和活动传播等进行城市形象国际推广。”深圳市外事办公室主任汤丽霞表示,将使“深圳创造”、“深圳质量”、“深圳风采”深入人心。

  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化,也意味着必须高标准地进行体制改革创新,用创新的制度优势,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时代转型,吸引全球更多的产业、资本,以及国际化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的魅力之城。对于深圳,应通过国际化,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城市地位,实现深圳质量的提升。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会上表示,建设国际化城市同时,除了宜业与宜居相促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还需要国际特征和自身特色相兼容、多元化与和谐度相统一。

  深圳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移民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既要积极发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窗口作用,又要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构与国际主流文化相匹配,同时又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内核。

  城市国际化建设,如果一味强调国际接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世界性与地方性之间取得平衡,的确需要每个城市认真思考与把握。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