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移民 “和谐搬迁”见证执行力
发布日期:2012-09-19 17:03:02 来源: 新华网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66065)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生态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举世瞩目。而移民搬迁,成为工程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作为丹江口水源所在地的湖北省,承担了18万多人的搬迁任务,而时间仅有三年,强度之高,创下世界水利史上新的纪录。

  湖北,用执行力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省领导放出“狠话”:交不出“成绩单”,就交“帽子”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壮举。

  新建移民点500个,调整生产安置用地25万亩。18.2万移民“大迁徙”,实现了和谐搬迁、平安搬迁、文明搬迁。

  “四年任务,二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时间紧迫,没有退路,湖北省委、省政府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2010年,是湖北省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一年,全省计划搬迁近7万人。而这些移民安置点却分布在库区之外的20多个县市区的194个地方。

  这一年,注定不会平凡。

  时任省长的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移民工作会上放出“狠话”:要视政令为军令,交不出“成绩单”,就交“帽子”!

  掷地有声的动员令,像是一声嘹亮的进攻号角!为确保政令的执行,湖北省推出了周报制度、督导制度和约谈制度等。一时间,全省各地的移民指挥部转眼变成了一个个“战时指挥部”。

  当年9月初的一天,库区十堰党政负责同志心事重重,双双来到了省移民指挥部,坦陈突出困难和问题。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态度坚决:省里定下的目标绝不能动摇!立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地围绕突出问题形成合力,迅速整改并落实到位。

  上世纪80年代,靠着养羊养牛,老人是当地最早发展起来的“万元户”之一。老人说,那时家家户户都在努力成为“万元户”,很少有人在意越来越糟的生态。

  很快,苦果出现了,一些农民发现,头一年还能种菜的耕地,第二年已被黄沙完全淹没。多伦县开始了治沙的历程,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的多伦,满目绿意、生机盎然。一个仅有10万人的小县,全年却吸引近60万游客。

  20多年前第一次搬迁时,颇感心酸的赵成祥曾亲手在老宅旁栽下一大片杨树。如今,这些杨树已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近10年来,为弥补对大自然的亏欠,赵成祥陆续栽下120多亩杨树。

  赵成祥说,他养了4头奶牛,有公益林补贴和护林补贴,还能享受合作医疗等福利,晚年生活幸福安逸。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骑着自行车,去看护那道来之不易的绿色屏障。

  身价百万的“林老板”

  初见甄九玲,是在多伦县大河口乡大孤山村曲家湾的樟子松林地里。路过的很多老乡对他羡慕不已:“人家是种了2万株樟子松的"林老板",身价500万!”

  66岁的甄九玲原本是大孤山村的“外来户”。18岁那年,他响应号召从县城来到农村,并最终娶妻生子扎根于此。与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甄九玲见证了浑善达克沙地侵蚀耕地的过程。

  2002年,大河口乡开始退耕还林,树苗由政府提供,每亩地还给补贴160元钱。不过,由于栽树和后期管护都需要费用,许多百姓都认为这种行为无法带来收益。

  但考虑再三后,颇具经济头脑的甄九玲开始耐心抚育起自家地里的树苗,还承包了村里的土地栽种樟子松,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他希望,家里的林地能变成家庭的传家宝,一辈辈传承下去。

  “经过12年艰苦卓绝的治理,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状况已经好转,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调研员丁荣说。

  丁荣表示,浑善达克沙地今后的治理任务仍然很艰巨,浑善达克沙地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密切关注各地生态变化,巩固成果,并开始向边远的沙海继续前行。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