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食品餐饮
浙江一女子查出横纹肌溶解症 发病前吃了小龙虾
发布日期:2010-09-02 10:45:33 来源: 钱江晚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78909)

 肌肉溶解会释放大量的肌酸激霉和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治疗前沃女士的肌酸激霉是20110.1个单位,正常范围是26到140个单位;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为1006个单位,正常标准小于10个单位。

  昨天有市民打进本报热线,说北仑宗瑞医院有一位病人,查出患了“横纹肌溶解症”,而发病前一天晚上,她吃了2斤小龙虾。

  昨天下午,记者在北仑宗瑞医院肾内科住院部见到了患病的沃女士。34岁的她正躺在病床上输液。

  主治的吴医生确认,沃女士得了“横纹肌溶解症”,8月30日住进医院。他怀疑,沃女士的病和她8月29日晚上吃的两斤小龙虾有关。

  吃了小龙虾,第二天腰背疼痛还尿血

  昨天,沃女士看起来恢复得不错,表情轻松,在病房里和朋友说笑。

  “我很喜欢吃小龙虾,每个月都会去吃一两次,”沃女士说,8月29日晚上,她和另外两个朋友去嵩山路一家饭店吃饭,点了一大盘小龙虾,朋友们吃得不多,她吃了有2斤左右。

  第二天起床,沃女士感觉腰背有些疼痛,尤其是两侧腰部,坐着疼,睡觉也疼,还有血尿症状。她先去附近一家小医院就诊,医生查不出原因,就来到了宗瑞医院。 

  医生检查后诊断,她得了“横纹肌溶解症”,还问她最近有没有吃小龙虾。

  “我这才想起最近媒体的报道,”沃女士说:“没想到吃小龙虾还有这风险,以后我是再也不敢吃了。”

  主治医生:沃女士得的就是“横纹肌溶解症”

  昨天下午,沃女士的主治医生吴医生说,肌肉溶解主要由于挤压、外伤、剧烈运动等因素造成肌肉损伤引起,肌肉损伤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肌酸激霉和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

  再看沃女士的两项检测指标:肌酸激霉为20110.1 IU/L,正常标准为26到140 I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为1006 IU/L,正常标准小于10 IU/L。

  “沃女士这两项指标超过正常标准100倍以上,综合其他临床症状判断,可以肯定,她患的就是横纹肌溶解症。”

  医生怀疑,沃女士的病跟小龙虾有关,“这病能治好,但必须及时治”

  胡医生说,醉酒、地震挤压、服用毒品、剧烈运动等也会引发“横纹肌溶解症”,但沃女士发病前没有以上情况,考虑到近期媒体上报道小龙虾引发“横纹肌溶解症”,他怀疑,沃女士的病可能就是吃小龙虾引起的。

  “我们主要给她进行输液治疗,沃女士的病情恢复得很好。”胡医生说,“横纹肌溶解症”能治好,但必须及时治。如果治疗不及时,肌肉溶解释放出的肌红蛋白极易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卫生监督所:将加强监控,但小龙虾监管有瓶颈

  昨天下午,北仑卫生监督所派人调查沃女士生病一事。

  北仑卫生监督所监督科一科邵科长说,这是他们目前了解到的第一起疑似病例。由于没有更多病例,目前不好判断病情是否与吃小龙虾有直接关联。

  邵科长说,所里将组织人员对沃女士的病情病因做全面综合的调查,汇报给上级部门,同时知会辖区内卫生机构,加强对横纹肌溶解症病人的监控,一旦发现与吃小龙虾有关,立即向卫生监督所汇报。

  邵科长说,卫生监督所会加强对小龙虾店餐饮卫生的管理力度。但吃小龙虾是否会引发“横纹肌溶解症”目前还无定论,即使二者有关联,还要弄清是哪个环节引发的。如果是养殖环节的问题,由农林部门查处;如果是销售环节的问题,由工商部门查处;如果是加工环节的问题,才由卫监所查处。

  邵科长说,小龙虾引发“横纹肌溶解症”毕竟还是个疑问,也是新情况,如果目前让卫生监督所查,连基本的检测方法、评价标准都还没有。文/图 周皓亮

  事件回顾:

  ●“龙虾门”

  8月23日媒体报道,南京10多个市民患上“横纹肌溶解症”,医生推断,可能是他们吃的小龙虾在清洗时用的化学品“洗虾粉”引起。随后,武汉、扬州等城市也发现了疑似情况。

  ●“龙虾门”三个特点:

  南京市疾控中心与江苏省疾控中心调查发现:

  首先,中毒人数高度分散,出现的几率较低,一天有几千甚至几万人在吃小龙虾,平均每天发病大约1到2例;

  第二,发病者没有关联性,他们不是在同一餐馆,即使在同一个桌子上吃小龙虾,也不是个个都发病;

  第三,“龙虾门”事件,与细菌中毒特点不一样,怀疑可能与化学物质有关。

  ●一定是“洗虾粉”的问题吗?

  据南京市疾控中心与江苏省疾控中心调查,有四五个“横纹肌溶解症”发病者,是自己买来小龙虾自己回家烧的。

  ●也可能是别的环节出问题

  专家认为,除了洗小龙虾的清洁剂,也可能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

  1、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自身富集化学性毒物,如含苯有机溶剂、重金属等,或添加抗生素、违禁或非食品用化学物质。

  2、小龙虾自身携带细菌毒素,可能存在变异,具有了亲肌肉毒素等。

  3、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如过敏体质、基础疾病、用药情况等。

  ●或许就是国外报道的“泻湖病”

  沃女士的主治医生、北仑宗瑞医院吴医生也关注“龙虾门”,他比较认同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博士廖俊林的观点。

  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就是美国报道的“泻湖病”。

  1924年,这种病在德国波罗的海地区首次被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后来就叫泻湖病,英文名Haff Disease。此后10多年共发现上千例病例,在不同地区由不同鱼类产生。

  ●2001年路易斯安那“小龙虾中毒”事件与此次“龙虾门”极相似

  廖俊林在文章中介绍,与“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小龙虾中毒”事件:

  当地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小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是正常值的百倍。

  廖俊林说:“这个病总是发病一阵后就消失。如何发现和破解致病毒素,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