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丹江口市前身均县的来历
发布日期:2011-07-06 16:07:51 来源: 新浪博客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53007)

 2011年4月丹江口市“均陶烧制技艺”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谓“均陶”:均是一种制陶专用工具,即转轮,这种由木质或石质材料制作可以旋转的圆形托盘装置可推动泥胎陶器均匀受力而至成型。可别小看均陶这种传统工艺,据说早在新石器就空前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
    2007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博家湾村(今河口村)发现东周、汉代时期烧制陶器的遗存。面积约8000平方米,出土有灰坑、房子、陶窑、水井、灶、水沟和陶片,出土了鬲、盂、罐、豆、盆、瓮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窑(东周、汉代陶窑各一座)系长方形,堆积有红烧土块,推测为窑废弃后坍塌所致。从而证实浪河镇是陶文化发祥地之一。
    千年窑火,薪传不熄。浪河镇的制陶工艺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并衍生均陵、均水、均州、均县、均口、均县镇等与“均”相关的地名。换言之,今丹江口市与“均陶”有莫大渊源。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一号楚墓(约为公元前340年左右,墓主平夜君是战国时楚国封君)出土了1571枚竹简。其中甲三11简和24简上分别刻有“昔我先出自□□(川+阝遣)(释为均陵,一说顓頊),宅兹□(氵+疋)(释为沮、雎)、章(漳),台(以)選(徙)(遷)凥(處)。说的是过去我的先辈出自均陵,迁居此沮、漳流域,又选择迁居在郢。
    2008年“清华简”(清华大学战国竹简)《楚居》亦有:“(季连)逆上汌(均)水,見盤庚之子,凥(處)于方山”的记载。
    另安徽六安地区曾出土了一枚匀州邑(释为县之意)大夫的官印。玺印阴刻白文,印面宽2.4厘米,铭文左右排列,“大夫”二字为合文。黃錫全释为匀州(均州)之地某种大夫之玺。
    均陵、均水在今湖北丹江口市。
    据《史记.苏秦传》载:“残均陵,塞鄳厄,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知。”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均陵在南阳,今之均州。”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亦云“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辞源》均陵条注:“地名,战国楚地,在今湖北均县。”今考证均陵应在今丹江口市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水库区一带。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当县,因境内武当山得名,县治在今丹江口市均县镇汉水边的关门岩东。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置均阳县;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丰州为均州,因境内古均水而得名,武当县为均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当县入均州,沿至清末。1912年改均州为均县。1967年均县驻地迁至均口;1983年废县置丹江口市(县级)。
    今丹江口市浪河镇的泥胎陶器制作技艺,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传统工艺。据说浪河镇境内含沙质的黄土尤其适合制作陶器,烧制技艺在家族内代代传承。其中制陶业中最大黄氏家族制陶作坊有8家,在浪河镇河口村(原博家湾)发现的陶罐、生活器具陶遗址正是黄氏家族祖传的手工制陶、烧制技艺。传黄家自明末清初年间起,由黄家先祖用当地黄土和猪毛掺和做成均,然后用均制陶,至今四五百余年。遗憾的是,黄家传承人因南水北调工程已移民到武汉黄陂区。
    据说均陶制作工艺流程为:过滤、调浆、和泥、揉搓、拉坯、晾晒、修形、雕刻、压(抛)光、烧制等10道工序。均陶制作以粘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工序加工成型后,在龙拱窑(即爬坡窑,形状像龙)800—1000℃的高温下焙烧而成。均陶有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之分,色彩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目前浪河镇均陶作坊以生产花盆、缸、坛、罐等陶器为主,并开发出黑陶产品,专供武当山道教古建筑及景区仿古建筑之用。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