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旅游资讯
“购物团”成旅游市场慢性病 业内吁要管不要砍
发布日期:2011-02-21 16:17:22 来源: 羊城晚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45945)

  “购物团”这一长期困扰旅游市场的“慢性病”,近来突然以一种颇为火爆的方式集中发作。“香港导游阿珍大骂内地游客购物不够多”短片在内地多个网站流传,更被逾十个内地电视台转述,也成为香港城中热门话题,引来香港旅游界的检讨。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游客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自己在旅游中的不愉快。用谷歌搜寻一下与“导游”相关的视频,结果有一万多个,其中大多数与游客和导游在购物上的冲突有关。

  随着连日来旅游纠纷的不断升温,游客和导游的关系缘何在“购物”上如此对立?你情我愿的买卖为何偏偏在旅游市场上变得冲突不断?“购物团”“零负团费”顽疾再一次被摆上台面。

  怪圈

  层层转卖盈利反常

  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但这一常识在旅游市场似乎并不适用

  “我要给你吃饭,给你住酒店的,对不对?既然选择了,游戏规则,我们就要去做的嘛!”香港导游“阿珍”与内地游客“交锋”的“金句”,揭示出旅游购物背后的反常盈利模式。

  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但这一常识在旅游市场似乎并不适用。算笔账就知道,不计在香港市区的交通,到香港仅直通巴士就要90元,一个碟头饭少说也要20元,再加上导游一天的服务费,如此算下来,一趟正常的香港游一天的成本不应少于200元。然而实际情况是,68元、88元的香港一日游满天飞。

  诱人的价格背后是一条反常的“零团费”、“负团费”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是如何运作的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旅游从业者介绍,旅行社在以低价吸引游客报名参团后,组团社把游客再度转卖(负团费),或是以不支付团费的方式转交(零团费)给地接社,实现自己的收益。随后,地接社再把游客再度卖给导游。一位旅行社人士还披露了其中的细节:“如果一个团20个人,导游要替每人先交50元,拿1000元买这个团。”

  有投入自然就要赚回来。为了实现赢利,导游在接团时往往各出奇招,千方百计地降低接待成本。“旅游车可以由珠宝店赞助,住宿可以由境外赌场提供,餐饮有时也能拉到赞助;另外商店、自费项目也会按人头给导游一定的费用。”常年“直踩”带香港旅游团的广东导游小钟告诉记者。同时,随着消费力强的内地游客在境外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导游收入不完全和自费项目、购物收入挂钩,只要带人来了,就按人头付费。有购物,另外提成。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是这种非强制的“柔性”的购物团。

  两难

  源头界定几无可能

  旅游产品定价的“看不明白”,让人良莠难辨

  今年春节和父母一起报名参团68元香港一日游的小段告诉记者:“图的就是它便宜,也明知道是有购物的,但旅行社明说了购物绝不强制,省了钱搭上点时间,我觉得值。”

  价格低并不是购物团的唯一特征,数千元的香港游照样有购物团。由于“购物团”大多采取不强制方式,很多游客参加了购物团而不自知。香港注册导游协会执行委员许叔骧更作惊人之语称,大陆来港团中约九成为“购物团”,

  事实上,前些年喊着要杜绝“零负团费”的旅游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对这一问题也有点“两难”。

  鉴于旅游产品定价的复杂性,从源头来界定“零负团费”几乎没有可能。记者了解到,关于零负团费的界定只用在针对游客投诉的查处上。而对于市场上有哪些旅游产品是零团费、负团费,旅游管理部门一位负责人私下对记者表示:“坦白地说,很难一一搞清楚”。

  即使旅客有心要回避“购物团”,旅游产品定价的“看不明白”,也让人良莠难辨。一位今年春节花5000多元参加了广州某知名旅行社泰国游的王小姐告诉记者,一直到在大巴上游客和导游因购物问题起了争执,才从导游口中得知,组团社没给地接社团费,旅游团是导游买下来的。导游说,5000块钱,春节期间连广州到曼谷的机票钱都不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旅行业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零团费、负团费是一种极端情况,但实际上用购物回扣来弥补团费成本差价的做法在旅游界广泛存在,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一些旅游市场起步较晚,靠价格优势吸引游客的国家。“不这样做,旅游业难以形成足够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游客参了便宜的团就要接受非强制购物,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和看免费电视就要接受商业广告差不多。”

  金矿

  旅游购买力爆棚

  2010年,平均每个到港的内地游客消费超过6000港元……

  为什么管理部门喊了多年打击零负团费,“购物团”却屡禁不绝且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业内人士分析,旅游购物的巨大消费力是支撑起这一经营模式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国人走出国门大把消费,成为商家争抢对象,“买团”现象更日益普遍。

  “尽管不少游客在参团前对旅游购物抱着抵触心态,但实际上出来旅游,基本没有不购物的。”广东一家知名旅行社领队李先生告诉记者。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显示,2010年内地游客约占到港游客总数的六成,平均每个到港的内地游客消费超过6000港元,成为香港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尖沙咀的太子珠宝名表店,店长何伟光介绍,仅大年初二就有一批来自北方的客人,一口气买了20块、每块价格约3万港元的欧米茄手表。这些内地“豪客”从30万港元左右的江诗丹顿到上百万港元的钻石表都直接从银联借记卡刷出。

  有限的旅游成本与商家从购物中获得的巨大利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香港领队阿东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很多商家并没规定游客一定要花多少钱,聪明的导游一般也不会给游客压力,“只要选择了适当的购物点,游客心情愉快了,出门旅游一般都会买不少东西”。即使游客真的一点不买,商家也通常把它当成“做做广告”。“和广告费相比,接待旅游团的成本并不高”。

  -声音

  “购物团”要管不要砍

  随着“购物团”购物向“非强制”转变,有业内人士“翻案”———购物团真的罪不可恕吗?

  有旅游界人士提出只要管理好几个环节,“购物团”甚至“零团费”、“负团费”并不是坏事,相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

  “现在旅游需求多种多样,有人需要没有购物的"纯玩团",也有人宁愿搭上一定的时间换取相对便宜的团费价格,还有的人不喜欢游览,出去就是为了购物的,如果商家愿意为这些游客的行程埋单,又有何不可?”该人士表示。

  有业内人士建议,“零负团费”只是一种旅行社操作方式,本身并非罪不可恕,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规范市场,一是要禁止强制购物,二是要保证购物点的质量,通过这两点来保证游客体验。除此以外,旅行社产业链上如何操作,只要多方都有利可图,管理部门不应干涉过多。

  -交锋

  “俾钱大晒”?

  为何近期内地游客与导游冲突事件暴增?外出旅游是否真可以“俾钱大晒”?

  2月8日,阿里山因为内地游客插队引发群殴事件。民间也有反思的声音。“我并不是想说有多无辜,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是出门在外,尤其是在外旅游,你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游客,你还代表着我们大家的形象。”名为“悄悄转过身”的网友是此次事件的见证人之一,他事后在网上反思表示。“在台湾,我看到的是有秩序的排队,排队等车、排队用餐、排队上下电梯,就连坐捷运也是大家一致靠右站,给有急事的人留出一条紧急通道,可是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来自上海的游客蒋文祥受访时表示,“去台湾,要向人家学习。”

  而在购物问题上成为受害者的游客是否就没有过错呢?有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中国游客的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在选择旅游线路时,只考虑价格,却不去深层次考虑内容的差异,最终又会因为游览过程不尽兴以及购物点过多,埋怨港澳游的质量不佳。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