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温州应景式的救市措施
发布日期:2011-10-10 16:19:1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449314)

  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温州地方针对高利贷风险的救市举措便正式登场。据报道,温州全市县级以上支行迎来工作组。此举意在落实9月28日公布的《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协助银行和中小企业做好融资对接,要求银行不抽资、不压贷,并协助银行了解贷款企业情况,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 

  以笔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应对风险的经验观察,伴随着相关文件的发布,以及一系列金融救市政策的落实,市场各方对于温州民间金融体系崩盘的担忧也必将随之烟消云散。此时此刻,再去担忧所谓温州金融风险全面爆发,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就此而低估了中国金融和市场发展的体制问题,让本该尽快推进的市场改革止步不前,那就等于让未来酝酿更大的市场风险,这才是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金融市场的风险破解并不复杂,关键就在于能否恢复市场的基本信心。恰因此,只要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最终担保人”出现,工商信贷体系就能够稳定下来。一旦资金挤兑问题不再集中爆发,市场信心就能够恢复。就此而言,随着温州地方政府,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最高调控部门的高调介入,已经足以充当“最终担保人”的角色,市场资金挤兑的状况必然会得到有效缓解。待资金链条运作恢复正常之后,金融市场秩序重建就不再困难了。 

  就此而言,笔者担心的并不是温州本地金融秩序的救助问题,而是担心此次民间信贷风险爆发背后的隐忧会随着金融救助而被人们所遗忘。从金融风险的社会影响范围讲,对比于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国有银行财政大救援、国企巨额三角债风险等问题,当下仅集中于温州一地的民间信贷风波,的确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已。但是,与之前金融市场风险集中于国有体制范畴不同,此次温州信贷崩盘则完全属于民间自有财富的范畴。依照市场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民间财富具有极强的创富能力,他们所选择的财富投资方向往往代表了市场的最优选择。所以,当大量的温州民间财富放弃了实业投资、转而集体选择金融投机行为之时,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温州最初的财富创造源自于实业投资,拉链、皮鞋、眼镜、服装等,各种各样不起眼的初级制造产业是温州资本第一桶金的来源。但是,最近几年来,温州当地人越来越倾向于抛弃传统的实业投资,转而热衷于金融投机行为。一个温州炒房团横扫全国,甚至炒到中东迪拜。此外,诸如“蒜你狠”、“豆你玩”等农产品价格炒作也都不乏温州资本的身影。时至今日,温州人的炒作对象已从商品转到了纯金融产品,也就是坊间所称的“高利贷”。对于投机炒作行文本身而言,这只是在品种上有所不同而已,在投机逻辑上则并无二致。但在这个过程中,温州民间资本发家的实业投资却越来越被边缘化。央行温州支行今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其中,规模高达1100亿元。然而最为可怕的是,在上述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没有流入生产投资领域的资金规模居然达到了40%。 

  必须要承认的是,民间资本的这一投资选择仍然属于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笔者在一些会议和论坛上,不止一次地听到民营企业家抱怨利润率太低,辛苦付出与所获得的回报不成比例。同时,民营企业家对于高利贷也是“又爱又恨”,一方面自己可以在放贷中获益,另一方面也非常担心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运营崩盘。由此可见,民间高利贷问题的蔓延,主要原因在于既有传统制造业竞争过于激烈。而如果要从整个产业链条的角度观察,国内产业链的利润集中于上游(资源类)企业中,中游加工企业则可以维持适中的利润水平,至于大量民营制造企业集中的下游领域,其利润率则已经降到了极致。由此,一旦有诸如提高职工福利等政策出台,就足以让传统制造企业放弃主业,转而用积累资金进行无序的炒作投资,乃至给最终民间金融市场风险的积聚爆发埋下隐患。 

  就此而言,应景式的救市措施,固然可以控制住此次高利贷风险的爆发,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化解民营制造企业的体制性困境。未来,庞大的民间资金仍然会继续寻找获得投机暴利的机会,金融市场风险不仅无法因此而消弭,反而会因为无法预判下一次爆发的时间点,而更加让人们感觉不寒而栗。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