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北京城市管理体制试点一年 有效应对“大城市病”
发布日期:2015-08-14 13:30:42 来源: 新华网 编辑:winlive 浏览次数:(5796879)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题: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大城市病”——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李舒、杨毅沉
   面积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万人的北京市石景山区,2014年成为北京唯一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在这个面积略小于东城区与西城区之和、原先以“首钢”名片知名的城区内,北京市各级政府正在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探索有效应对“大城市病”的“药方”。
   城市管理好不好,不在于房子是否高大上
   从天安门出发,延北京长安街一直往西15公里即进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地界。在首钢搬迁后,石景山确立向高端绿色发展转型的方向。
   但是与“干净、有序、美丽”的城市管理目标相比,垃圾随地乱倒、小广告满墙、停车无序、占道经营、游商扰民、环境脏乱差这些“大城市病”的突出症状,曾在居民社区密集的石景山普遍存在。
   对此,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石景山区调研时指出,“城市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房子是否高大上,关键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我们考虑很久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大草帽’?”这也是石景山区区委书记牛青山很长时间的困扰。
   为了破解国内大城市发展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石景山区成为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小切口”。
   “狗拿耗子猫观战?”改革直指城市管理核心问题
   “我们街道办事处发现没有正规手续的‘黑幼儿园’,区里不少部门都说不归自己管,但街道却无权、无人执法。”石景山某街道办事处主任感叹道,“有句俗话叫‘狗拿耗子猫观战’,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原来城市管理中的‘条和块’问题。”
   在过去的城市管理工作中,由于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问题突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成为“大城市病”一大主因。
   对此,石景山成立区委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委员会以实现党建统领,让“综合管理”、“职能下沉”、“考核转变”等全面改革措施得以落实。
   --“综合管理”。石景山区大力推进“行政综合”“法治综合”“上下综合”。一是改变了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的状态,解决原来互不隶属、谁也管不了谁的问题;二是实施了法律法规、执法力量和执法手段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得到了更多制度“武器”;三是让街道(社区)有权干事,为此石景山区将380项行政处罚权下沉到这一级组织实施。
   --“职能下沉”。记者看到,改革要求机关人员下到基层,从制度上充实一线专业执法力量。在八角、鲁谷、金顶、古城等街道(社区),记者看到,来自城管、公安、环保、安监、食药监、工商、消防等区级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已经在街道(社区)办事处有了自己的办公桌。目前,石景山区的9个街道综合执法队伍达到273人,每个街道不少于30人。
   --“考核转变”。八角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陈婷婷说,原来是区级委办局从各自工作考核街道办事处,现在增加了街道办事处对委办局驻点人员的考核。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避免“政府干着、群众看着”
   加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光靠政府。牛青山认为,基层治理要避免“政府干着、群众看着”的怪象。
   处理违章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交集点。记者在鲁谷社区五芳园小区看到,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上,正反两方正在对是否应该拆除院内私搭的铁皮车棚进行讨论。鲁谷社区行政中心主任姚茂文说:“我们的做法是把群众请来,在法制刚性的前提下,商议解决办法。”近期,记者在五芳园小区看到,一个崭新的自行车棚已经按照群众要求建好。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共治共享、多元化参与的现代化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一大目标。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体制机制、人员编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约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
   对此,牛青山说,作为试点的石景山区深化改革工作不会就此停步。未来将继续认真梳理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继续深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并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成为深化改革的试点经验。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