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资讯
西部开发又十年 贫困地区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日期:2010-09-24 08:35:23 来源: 新华网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26659)

  每天早上8点,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村民邱丛礼吃完早钣,就赶着家里的80多只山羊到山坡吃草,中午12点回到家,妻子已经做好了饭菜,下午3点,午睡后的邱丛礼又和羊子出去“溜达”到6点,邱丛礼一天的“农活”干完了。

  “卖羊子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比过去在农田里干活轻松多了。”邱丛礼说。

  邱丛礼所在的江满村过去是全乡、全县乃至全省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

  由于地处高寒,石漠化严重,缺水干旱,山高土薄,基础设施薄弱,2001年以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

  “过去土地里全是石头,既种不出庄稼也栽不上树,8亩石头种出来的包谷只够一家人吃”,9月13日,45岁的邱丛礼坐在草坡上回忆说:“一年收成能够吃半年,在村里算是好的了”。

  “为了吃饱饭,到县城打零工,一个月只有十来天能找到活干,一天工也就五六块钱,一年到头好不容易喂大一头猪,最终全卖了买粮食。不通路、没有电,苦日子过了30多年。”

  “现在可好了,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山间毛路变成了水泥马路,商店里的家用电器搬到家里了,手机就有3部,农用车、摩托车都有了。”

  “一天三顿饭,早餐有面、有粉,中午饭和晚饭都有新鲜肉吃,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就要花一万四五。”

  而今的江满村,乱石旮旯地被满山坡青草覆盖,羊群在绿绿山坡间悠闲地吃着青草,蓝天白云下,“风吹草低现牛羊”,恰似一幅西部牧羊曲图景。

  这个国家级一类贫困村的变化,是从2001年开始的。

  2001年,为了扭转石漠化发展趋势,实现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在石漠化最为突出、贫困程度最深的晴隆开始了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试点,探索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扶贫开发之路。

  邱丛礼说:“当年10月政府免费发放基础母羊50只,免费给草种,无偿提供技术,第二年年底现金收入就超过了万元,每年能卖40只羊子,收入在3万多元,家里已经有了6万元存款。”

  今昔对比,邱丛礼笑得合不拢嘴:“穷日子一去不复返,生活一天一个样,越过越有滋味!”

  晴隆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大权说,通过多年探索,晴隆形成了“中心+养羊协会(致富能人)+农户”的“造血”扶贫工作机制,以羊放贷,卖羊还贷,扶贫资金最大限度产生效益,农民实现了滚动发展,稳定脱贫。

  “输血”与“造血”并重,10年间,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近40%的晴隆县,整合各类资金7800多万元,配合草地畜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反贫困成功之路。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晴隆县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万余户,项目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从630元增加到3300元,75%农民稳定脱贫,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晴隆模式’是贵州产业化扶贫的一个亮点,全省86%的重点贫困县推广,项目区农民种草养畜年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

  叶韬说,产业化扶贫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最大限度地增加贫困群众的脱贫增收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但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叶韬说。

  据统计,截至2009年,贵州全省农村贫困人口555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4%,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为16.5%,居全国第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3%,全国倒数第二。

  “全国7个贫困人口中贵州就有1个,贵州6个农民中就有1个是贫困人口”。叶韬分析说,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次低、农民素质不高、社会事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等,是制约贵州扶贫开发的主要症结;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贫困现象集中连片、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贵州扶贫开发异常艰巨的重要原因。

  目前,贵州全省还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100多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茅草房、危房,偏远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仍较突出。全省因病返贫人口累计已占已脱贫人口的10%以上,因子女受教育支出过大而返贫人口占已脱贫人口的5%以上。

  贫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生共存是贵州的客观现实。贵州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有78个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问题,石漠化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8%。

  “石漠化是造成贵州农村贫困的一个根本因素。”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说。国家2008年实施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占55个,其中3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石漠化使本来就很尖锐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贵州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难题。记者在贵州石漠化地区看到,包谷从山脚一直盘旋种到了山顶;巴掌大的土地上,农作物靠着石头缝里极其珍贵的土壤艰难生长;白花花的石头山连绵不断。

  “土壤越种越少,石头越种越多”,农民、基层干部无不感慨。

  目前,贵州石漠化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贵州石漠化区域每年以2%到3%的速度扩展,因石漠化减少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0.5%。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近日在贵州说,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有乡村人口1400多万人,是中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石漠化地区开展扶贫攻坚,啃下这块硬骨头,是未来10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济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已吹响了号角,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扶贫开发高度关注,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扶贫是最大的民生”,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把扶贫专项规划列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叶韬说,目前贵州1196元以下的530万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实行制度性“兜底”。“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贵州95%的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而且集中连片。多年实践证明,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贫困问题,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山。未来10年,贵州将围绕“山”做文章,改传统农业为山地农业,把种草养畜、养禽与干果套种相结合,实现一品主品、多品共存,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种经营、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最终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同时,有效控制人口;通过乡村旅游扶贫、订单劳动力就业培训等多种方式稳定转移农民;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到2020年,全省555万贫困人口一定能够全部脱贫”。叶韬说。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