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保健资讯
患儿就诊扎堆 专家称分流难在医患之间缺信任
发布日期:2011-02-15 16:10:59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13503)

  京城初雪立春后姗姗来迟,破60年最晚纪录。一冬无雪,为流感高发提供了可能的土壤。

  “两月来,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患儿日均门诊人次分别达到9850人次和7357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9%和10.2%。”去年12月29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紧急通告,建议患儿分流就近就诊,避免交叉感染,减少等候时间。107家设有儿科的医院,诊疗信息每日网上公布。

  在流感高发期,治疗集中爆发的儿童感冒这种常见病,分流就诊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但从推行效果看不尽理想,症结在哪儿呢?

  经历

  无处不排队,怎一个“难”字了得

  元旦前后的北京异常寒冷。

  凌晨5时多,天还没亮,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前已排起挂号的长龙。夹在队伍中间的市民李先生,不时回头望望,队尾越来越远,已然甩到了二环路。

  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集中爆发,儿童医院就诊患儿骤增,元旦前后达到了最高峰。

  10天前,三岁的宝宝从幼儿园回家后开始发烧,入夜后体温近40℃!第二天,高烧还在持续,一夜未眠的李先生不敢再耽搁,带孩子直奔儿童医院。

  “前后输了7次液,好了没两天,现在又出现反复。”不少患儿情况都类似。心急如焚的李先生希望孩子尽快好起来。“老请假,单位也不允许啊,再说了,看病过程也实在太痛苦。”

  7点整,挂号时间到了,人群开始涌动起来。李先生挪动着冻得麻木的双脚,跟着队伍慢慢前移。距离取号的分诊台越来越近,大家彼此也贴得越来越紧密,李先生不由自主地被人流裹挟前行。

  “内科专家号,7块的!”人声嘈杂中,李先生冲着分诊台医护人员大声喊着。终于拿到了!他握紧号条,从人群中“杀”出,转身又加入到另一支队伍——排队交费挂号。这时,他才看了一眼手中的号条:“569号”。

  “宝宝妈,号挂上了,569号,快准备准备……我一小时后到家接你们。”李先生掏出手机给妻子打了个电话。挂机后他注意到时间显示:7:50——为了这张号条,在寒风中他苦等了120分钟。

  两个多小时后,李先生带着孩子再次回到儿童医院。

  候诊、就诊、血常规化验、交费、取药、雾化治疗……排队是每一个诊疗窗口都必须经历的程序,眼前乌泱乌泱的人群让他眼晕,楼上楼下不停地折返跑,腿儿也被蹓直了。

  接下来是排队等输液,最漫长的等待开始了。

  “请654号××到治疗室。”提示广播不停地叫号。李先生看了一眼妻子手里的输液号:1071。“前面还有300多个号,啥时候才能排到?”精疲力竭的他抱着打蔫的女儿,宝宝小脸烧得通红,他轻轻地贴了下她的额头,依然滚烫。

  漫长的两个半小时终于过去了。

  “劳驾,借过一下!”李先生弯着腰,抱着刚扎上针的宝宝,吆喝着,妻子高举着输液袋,小心翼翼地绕过密密匝匝的人群,搜寻着空位,到处座无虚席。无奈之下,只好与别人拼了一把坐椅。

  输液区里,患儿的哭声此起彼伏,焦虑的家长之间也时有口角,空气中混合着各种难闻的气味……

  前后输液十天,李先生的宝宝又恢复了健康。现在,跟同事一提起儿童医院的就诊经历,他就皱着眉头直犯怵:“人忒多了!”可孩子生病,不去儿童医院,还能去哪呢?

现场

  一方人满为患,一方有潜力可挖

  实际上,李先生在儿童医院的看病经历,很多家长都有过。春节前,记者跑了包括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童门诊在内的多家医院,发现有些“旱涝不均”。

  春节前的一天早上7点,在复兴门北大街二环路儿童医院一侧,记者看到不少家长抱着患儿,急匆匆地朝医院奔去。

  拐进儿童医院地界,虽未看到几天前媒体镜头中出现的排上二环路的挂号大军,但双行排列的队伍已排到医院急诊大楼门前,如单行排列,队尾早就该上二环辅路了。

  在儿童医院狭促的地面上,停满了私家车。记者在停车场入口处,被那壮观的场面吓了一跳:两排汽车,沿着黑龙江宾馆向北排去,队尾甚至拐进了月坛南街。

  “凌晨4点钟就有车进来了”,一管理人员称。“过了6:30就没地方停车了”,在一旁等候车位的私家车主也说。

  步入门诊大楼,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满眼都是患儿和家长。在内科诊室分诊台前,电子屏幕上反复显示着候诊号码,广播在同步滚动播报,病历本摆满了分诊台。一位负责看护儿童游戏设施的大姐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人多的“脑仁儿都疼”。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输液大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在输液的患儿,每一个挂钩上至少吊着两个药液袋。找不到挂钩的家长想出各种招数,或就地取材,或自带粘钩,或直接举着药液袋。

  一方面,患儿太多就医难;另一方面,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高负荷运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记者注意到,二三层的内科诊室各有十余位专家在同时出诊,即使这样,门口候诊患儿仍然排起长队。在二层一个诊室,一位副主任医师忙得无暇喝水,卫生间也顾不上去,午饭一推再推,一上午接诊了五六十位患儿。“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也大。”她说。

  据统计,2010年,儿童医院年门诊量达240.5万人次,患儿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日均7000余人次。医院全年坚持24小时门急诊和无假日门诊,实行连班制,中午不停诊,小夜班更是延至晚10时30分。

  为缓解患儿就医难,儿童医院把80余位退休专家也返聘回来,继续出诊;凡是寒、暑假和病人高峰期,则启动应急预案,调动相关科室有资质医师和专家支援门诊。潜力可以说挖至极致。

  流感高发期,北京儿童医院人满为患,本市另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儿研所也大抵如此。

  综合医院的儿科又如何呢?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记者看到儿科门诊室位于门诊大楼南侧一座小楼的一层,空间相对独立,环境也比较安静,避免了与成人门诊混在一起容易交叉感染的可能。

  拨开厚厚的棉布帘,走进儿科门诊室,几乎听不到孩子的哭闹声,在靠窗的一排椅子上,坐着十来位候诊者,面积不大的输液室里,七八个患儿正在静静输液。

  儿科主任刘桂兰告诉记者,医院儿科实行24小时门诊,现在日门诊量在200人次左右,每天最多可以接诊300人次,也就是说还有1/3的接诊余力。

  记者在协和医院儿科也看到了类似场景:走进儿科门诊室,分诊台前有十来个坐椅,候诊患儿和家长不是太多,环境也相对安静。

  北医三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是坐落在北三环外的两家三级医院,春节前,记者也探访了这里。

  北医三院儿科门诊现有硬件设施稍差些,不过儿科主任童笑梅表示,今年新门诊楼启用后,就医条件将大大改善,届时门诊室将由现在的5个扩充至10个,接诊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中日友好医院也设有独立的儿科门诊楼层,环境相对安静。儿科主任周忠蜀介绍说,现有4个诊室,日接诊量400人次左右,在流感高峰时,接诊能力还可以挖潜。

  一方是患儿人满为患,一方是诊疗仍有潜力可挖。如何实现分流就诊成当务之急。

  应急

  分流宣传,需从“网上”走入“现实”

  去年12月29日,针对入冬以来感冒患儿激增,两家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市卫生局发布紧急通告,公示设有儿科的医院每日诊疗情况,呼吁患儿家长理性选择,就近就医,避免扎堆,减少不必要等候时间,降低院内感染。

  记者登录北京市卫生局所属卫生信息网,在首页点开“儿科诊疗服务情况一览表”,107家医院儿科每日诊疗信息,哪家医院患儿多,诊次是多少,出诊医生多少人,一目了然。

  表中显示,“两儿”(儿童医院和儿研所)人满为患,其他医院的儿科门诊却不温不火,有些甚至门庭冷落。以2010年12月28日为例,“两儿”日门诊量分别高达7099和5201人次,而协和医院为156人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43人次,中日友好医院432人次,在综合医院儿科中,门诊量最多的友谊医院也只有799人,有个别二级医院日门诊量甚至在个位数以下。

  上述数据印证了“两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在短期内不可能扩增儿童专科医院的当下,面对逐年增加的患儿门诊量,特别是在流感高发期、群发期,推动分流就诊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类似感冒发烧类的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如能向全市二、三级医院分流,既可解决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吃不饱”的问题,也能缓解“两儿”“撑破肚皮”的困局。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患儿家长们,主动去适应这种分流。

  “您上过北京市卫生信息网吗?看过患儿分流就诊的通告吗?”记者在“两儿”询问了几十位患儿家长,大多回答为否。

  其实,市卫生局每天上午都发布前日各医院患儿门诊信息,记者连续多日查证网页浏览记录,发现日浏览量多则数百次,少则仅几十次。如去年12月31日到当天下午18时止,浏览次数显示为95次,而1月11日为29次,1月12日为33次。

  如此低的网上浏览量,与庞大的患儿诊疗需求形成巨大反差。显然,仅靠官网公布门诊量这一单一途径,难以做到广而告之,想有效地发挥疏导分流作用,措施还应更具体。

  比如,利用各种媒介,特别是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作用,加大对诊疗分流可行性、必要性的宣传力度。在患儿流感高发期,如实报道各医院诊疗情况,供患儿家长选择就诊医院时参考。

  再如,在流感高峰时,能否在各大医院儿科、特别是“两儿”门诊大厅的醒目位置,张贴相关分流就诊信息,或者在咨询台提供市区导医服务,帮助解决分流困难,而不只是简单的在“网上导医”。

  “网上”“网下”,“虚”“实”结合,覆盖面会更宽,效果可能更好。毕竟还有许多家长没有条件上网,甚至不会上网。

  说法

  分流难,关键在于医患之间缺乏信任

  患儿家长对就诊医院有无信任感,是影响分流就诊的重要因素。

  “分流难,关键在于缺乏信任了解。”一位儿科老专家认为。

  前面提到的李先生,曾带孩子就近到社区医院看感冒,总感觉“医生水平还是差点儿”。 现在,孩子再感冒,二话不说,直奔儿童医院,已经养成了习惯。很多患儿家长也是能去三级医院的,就不去二级的,能去“两儿”的,就不去三级的。

  在儿童医院内科诊区,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家长,其中不乏首次就诊者:“人这么多,怎么还来这儿?”“人多,说明这家医院看得好呗!”一位患儿家长回答得很干脆。

  “两儿”医生给儿童看病水平高,这没得说,但问题是,一个普通的儿童感冒,其他医院的医生就没有把握治好吗?

  “4位主任医师、3位副主任医师,所有青年医生都有博士学位。”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桂兰给记者亮出了家底,成立于1952年的儿科诊室,也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她本人也从医39年,最多时一天能看100多个患儿。

  记者在一些三级综合医院了解的情况,与人民医院大体相同,都具备比较雄厚的医疗力量,治疗儿童感冒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经验上的问题。

  采访中,一些医生告诉记者,其实一般性儿童感冒去二级甲医院治疗就完全可以了,大医院更主要侧重解决疑难病症。但现实是,“很多家长更愿意到大医院看病,这样做放心。”

  一些患儿家长缺乏基本医学常识,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这是导致分流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治疗。不少家长认为,“两儿”药好、药全,进口药多。治疗一个普通感冒,家长们动辄要求输液,觉得“输液好得快”,希望一针见效。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北医三院儿科主任童笑梅经常遇到,每次她都耐心作解释,吃药就可以好的感冒不一定要输液,可有些家长就是不理解,还说医务人员不负责任,要投诉上告。

  童笑梅认为,虽然目前家庭经济条件明显改善,但普通民众的基本保健知识远远不够,亟待医疗机构联合媒体多做宣传教育。

  过度关注。“4+2+1”,这是现在家庭的基本结构,四个老人,加上爸妈,六个人围着一个小宝贝转。孩子一生病,谁也不敢大意,自然是哪家医院好就去哪家医院。

  事实上,分流就诊好处多多。以时间成本为例,它可以大大压缩就诊时间。

  一位家长根据自己的儿童医院“快速”就诊宝典——自己先打头阵挂号,然后回家接孩子。医生诊疗后,夫妻俩分头行动,一个负责照顾孩子,另一个负责交款、取药、送药……即使这样,前后也耗费了12个小时。

  几乎同时,在人民医院儿科给孩子看感冒的郑先生,从挂号诊疗到孩子输完液,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同样看一个感冒,时间成本相差了近5倍!

  可见,实现分流就诊,理性就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许多家长急需补上这一课。

  在倡导家长分流就诊、理性就医的同时,有专家提出,有些综合医院儿科诊室的就医条件、就医环境、人员编制等还存在不少短板。

  在一些医院的儿科诊室,记者看到:空间小、设施旧、环境欠温馨,与“两儿”相比,硬件设施明显落后。另一方面,儿科医护人员风险大、待遇低,有些儿科诊室还存在着人员编制不足、优秀医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困扰,这都制约了儿科诊室的发展。

  专家访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专家认为

  一天跑两三家医院不可取

  问:儿童感冒一般分几大类?

  答:小孩生病后,家长不要着急,大部分属上呼吸道感染。具体说感冒分三种类型:病毒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细菌性感染。现在,70%-80%为病毒性感冒。

  问:孩子感冒后需要立即去医院吗?

  答:感冒后,先带孩子去附近医院就诊,查个CRP(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就可以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还是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医生看后如无大碍,可在家服药观察,多饮水,注意休息。有的家长一天跑三家医院(重症除外),既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又不利于患儿恢复,因此不可取。患儿如无加重症状,不要重复就诊。

  问:输液是否好得快?

  答:现在不少家长认为“输液好得快”,事实是“感冒”也有个自然病程,特别是病毒感染,全靠自然恢复,即便是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除了重症需要输液以外,一般只需口服抗生素就可以了。细菌感染一般在应用抗生素后24小时左右才开始起作用,而支原体感染往往需要输液2-3天才能够见效。

  问:感冒病程一般周期多长?

  答:一般感冒病程为3-5天,合并肺炎恢复时间稍长,支原体感染恢复较慢,即使静脉用药也得5-7天。

  问:孩子发烧时该如何处理?

  答:发烧是孩子机体的一种正常反应,请不要惊慌。不过,发烧第一天正确处理十分紧要,如超过38℃,可吃退烧药,38℃以下一般不用吃药。如果孩子有抽风(高热惊厥)史,只要发烧就应吃退烧药。因此,有小孩的家长,家中一定要备点退烧药。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