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保健资讯
中国拟利用互联网弥合公立医院“信息鸿沟”
发布日期:2011-02-13 19:34:14 来源: 新华网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45629)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乡东窖一组村民焦元华的妻子因尿道感染,在乡卫生院住院3天,出院时,他只在信息机上刷了一下新农合医疗证,几分钟之内便完成了买药、报销、结账的全过程。

  “过去新农合报销要去县里,手续还很繁琐。现在到医院看病,当场就能报销,我只要交自费的部分就可以了。”焦元华说。

  中国公立医院信息化工作已开展二十多年,但由于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服务指导,往往“各自为战”,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共享,患者在诊断、治疗、结算过程中遭遇诸多不便,被社会广泛诟病为“信息孤岛”现象。

  据2007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医院。由于资源难以互联互通,优质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机构信息共享。

  目前,中国正致力于实施一项浩大的工程,即利用互联网将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管理部门连接起来,让大城市、大医院的医疗资源直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神经末梢”。

  2009年,中国卫生部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2010年,中国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希望在全国普遍开展预约诊疗,动员全国的公立医院建立大医院支持基层和农村的长效机制,在基本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方面加大力度等。

  “要改变医疗资源浪费、配备不均衡等状况,必须依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曹德贤认为,过去,公立医院信息化主要是基于局域网的业务与管理信息系统,而新时期则要构建基于广域网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目的是增加优化医疗资源、降低成本,助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中国“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规划已初步确定,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1个专用网络,以及信息标准、安全2个体系,又被称为“3521工程”。

  对此,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已有效尝试。位于东南沿海的厦门市居民可以用社保卡通过网络、手机、互动电视预约挂号,查阅体检结果、化验结果等,各个医疗机构的电子医疗记录可以共享和互调,从而减少重复检查,降低患者就医费用。

  上海市闵行区将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以肿瘤早发现为例,通过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胃癌、肝癌和肺癌6个管理模块,及时筛查高危人群。

  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贵阳市卫生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赵建勇说,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城市开展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较薄弱、技术人员缺乏、资金投入少等问题。

  利用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弥合公立医院之间的“信息鸿沟”,将是中国卫生事业未来五年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去年10月,卫生部下发《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遴选了96家医院,作为卫生部直接联系的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同时确定上海、厦门和无锡等3个城市为区域试点城市。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试点工作将至2011年10月结束。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