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产资讯
谁拿走了农产品七成的收入
发布日期:2011-02-15 16:39:31 来源: 中国商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43490)

  国内出现的通胀预期,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快,从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每个环节都在上涨,但是要看到,农民出售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2月9日《中国青年报》)。

  农产品上市了,从春天操劳到秋天的农民收获三成,那么,谁拿走了七成的大头呢?这个问题敏感又棘手。有网友给了个不甚靠谱的答案,引来顶帖无数——“中石油拿走30%,公路收费15%,批发车辆人工仓储损耗15%,工商管理摊位10%,农民只剩下30%。”这个算法未必合理,却契合某种实际:农民再厉害,种菜也不如贩菜,再加上“打秋风”的环节层层叠叠,能拿到三成已属万幸。

  不久前来自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据说,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我们丝毫不用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但在理解“农民增收”这个命题的时候,显然不能简单地误会成“农产品增收”。道理很简单:一是农民收入早已不再囿于狭义农业,打工收入占了很大比重;二是农产品在遭遇游资炒作与异常气候因素之后,事实上增收乏力。

  增产未必增收——说起来这是传统农业中的死结。即便时至今日,客观地说,这个“结”依然远未彻底纾解。前些日子,广西的香蕉令人揪心,与此前幸福的山东大蒜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但其实“蒜你狠”也好,又或者香蕉身价暴跌也罢,折射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缺陷。理论上说,农业市场的合理形态应该是“哑铃结构”,先有需求价值,再分析市场空间,然后价格指挥种植,供应与市场之间基本匹配,才不至于出现暴涨暴跌的险象。

  遗憾的是,无论是绿豆大蒜,还是白菜香蕉,这些农产品都一直徘徊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之外。用专家的话说,就是缺少像期货一样发现价格、跟踪价格、分散风险的工具和手段,缺乏专业机构的科学引导,于是作为市场分散主体的农民,只能跟在局部市场之后亦步亦趋,永远追不上价格变动的步伐。最后的结果无非有二:一旦农产品价格上涨,他们顺带着赚个边边角角;而一旦农产品价格下跌,他们往往是赔得最惨的那一个。

  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农业的政府责任,强调“有形手”要保护好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比如保护价收购、政策补贴等——然而,同等重要的还有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与构建。这个目标其实也喊了很多年,只是,农产品与购销体系三七分成,不管背后存在何种动因,总不是一种稳态。毕竟,市场价格可以一年一个行情,但农民的收入不能一年一个模样。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