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产资讯
“十一五”文化惠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发布日期:2011-02-01 14:37:49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11300)

  让文化走进普通百姓

  ——“十一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综述

  记者 刘 阳

  “十一五”以来,随着多个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 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中央确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专项资金32亿元,利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方式,支持中部地区贫困县和西部地区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截至2010年8月底,共有1151余万套直播卫星专用接收设备安装到农户家中。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8.5亿元,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18亿元,实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切实保障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

  “十一五”以来,广播电视西新工程进入第四期建设,重点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能力。截至201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已累计投入29.9亿元,支持西藏、新疆、四川、云南、青海、吉林延边、辽宁丹东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朝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工作,同时加强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和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广西、吉林、海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特别是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覆盖。

  2009年10月28日,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开播,2010年8月20日,新疆全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包括6套电视4套广播通过直播卫星平台实现传输覆盖。这些措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听到看到,而且听懂看懂广播电视节目。

  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即将实现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公共文化项目。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村数字电影供片体系、放映网络和监管平台。

  数字化放映和院线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逐步建立。截至2010年8月底,全国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29条,全国成立各类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4万余支,掌握数字放映技术的放映员达到5万余名,建立数字电影地面卫星站134个,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影放映网络。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财政保障机制,采取“养事不养人”的方式,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的形式,向农民群众提供免费放映的公共服务。“十一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已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放映设备;2007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了16.21亿元对中西部农村电影放映进行了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投入农村电影的资金达到20多亿元,农村电影中央财政保障机制已基本建立。

  为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电影服务技术平台,广电总局成立了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质量和数量,广电总局还对“十一五”以来完成的150部农村题材影片进行资金扶持,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以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迅速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村文化室209600个,覆盖率达到34.2%。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截至2010年10月,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连队书屋、民工书屋38万家,惠及了数亿人民群众。

  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县级覆盖率96%)、152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乡级覆盖率44%)、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村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配备文化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47.5万个(村级覆盖率75%)。

  实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使县级图书馆读者可享用到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