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产资讯
川剧,巴渝大地俗尚歌舞
发布日期:2010-07-03 10:38:26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448617)
来源:新浪旅游   巴渝大地,俗尚歌舞,源自殷周,盛于明清。清代修篡的《巴县志》、《重庆府志》和《四川通志》,均有记述明代重庆城中的歌场舞榭,与当时优人王四等善于描摹人物内心世界及着力塑造艺术形象的成就。   明末清初,由于社会动乱,使四川人口锐减,从陕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涌入大批移民,相继带来了湖南的辰河高腔、湖北的汉调、陕西的秦腔等地方戏曲,在四川境内逐淅形成了各自不同源渊的五种声腔――高腔、昆腔、胡琴、弹腔和灯调。这种诸腔并奏由分班演出活动,历时约200年,直至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912),始由成都的三庆会戏班将五种声腔融汇于一台,完成了诸葛亮腔并奏由分班演出到五种声腔同班同台演出的转化。从此全川各地川戏班迅速仿效,形成五种声腔同处一体并以地方区域定名的川剧。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川剧院团业务活动被迫停止,重庆的川剧事业陷入十年浩劫,优秀剧目被视为“毒草”,横加批判,领导干部、编导人员、名老艺人和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被打成“走资派”、“反动艺术权威”和“修正主义苗子”等,进行残酷斗争,有的竟遭迫害致死。   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重庆川剧恢复演出活动,优秀传统剧目相继开放,大力发展创作,专业剧院、团再度繁荣,群众业余川剧活动再度普遍开展。1983年,永川地区与重庆合并,该地区原有9个川剧团划入重庆市建制;至1985年全市共有川剧院1个,下属3个演出团;区、县川剧团18个。   1982年7月,四川省委批转省文化局党组《关于振兴川剧的请示报告》,即川委办[1982]53号文件,提出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成立了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省川剧振兴工作。同年12月,重庆市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相继成立,立即对有关抢救川剧遗产、剧目创新、理论研究、培养新秀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探求川剧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