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产资讯
大庆市大同区现代农业种出“铁杆庄稼”
发布日期:2013-01-04 15:40:10 来源: 东北网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54870)

  隆冬时节,白雪皑皑。日前,记者走进大庆市大同区,采访现代农业发展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变化。

  在大同镇三村棚室园区,农民何良正带领一帮工人往临时搭建的消毒“车间”里运送菌袋,然后用高温蒸汽锅炉杀灭杂菌。大家的帽子两侧挂满白霜,头顶却热气升腾。温室内,何良正的妻子田丽和几个女工忙着接种菌苗,动作迅速而娴熟。听说记者对棚室食用菌感兴趣,田丽打开话匣子:“我这一栋温室能放2.5万个菌袋,一个菌袋生产蘑菇的纯利润在3元左右,一栋温室手拿把掐能挣六七万。种棚室旱涝保收,是"铁杆庄稼",我们坐在家里就能赚钱。”

  何良夫妇吃“蘑菇饭”十几年了,由于技术过硬、蘑菇质量好,哈达批发市场、大庆九区批发市场、绥化等地的客商都抢着收购。前几年,夫妻俩在这个园区租了棚室,今年村里帮助协调地块,他又在园区自建了7栋温室。按照相关扶持政策,老何得到近10万元的建棚补贴。记者问夫妻俩以后有啥打算,田丽快言快语:“国家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我们打算明年再建几栋温室,成立合作社,大家抱团赚钱。”

  大同区是大庆市的农业大区,历史上,该区农业看天吃饭,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农业增效慢、农民增收难。从2005年开始,大同区“鲤鱼跃龙门”,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化理念发展棚室产业,确定了“全区抓棚室、突出抓基地、重点抓品牌”的发展思路,出台一系列得力政策支农、惠农,并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的标准,全面优化农业产业化布局。一座座24小时开足马力的“绿色工厂”拔地而起,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农田变车间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区棚室总量由几千栋发展到6.1万栋,年产果蔬21万吨,产值超过9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棚室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同时荣获“中国优质果品之乡”、“中国寒地提子之乡”等殊荣。农民人均年收入由6年前的3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6万元,翻了近两番。其中仅棚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年收入贡献4100元。大同用不足5%的土地,创造出25%的农业增加值和近1/3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棚室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创造了我省农业战线令人瞩目的“大同奇迹”。

  走进林源镇新村农民孔爱芹家,院里一座高大的“玉米山”十分扎眼。她告诉记者,2011年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了150亩玉米,亩产1700斤,纯收入12万元。“膜下滴灌抗旱、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好处真多。今年我种了200亩,你看这苞米堆,肯定又"掏上"了。”

  大庆地处我省西部旱区,十年九旱。为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局面,近几年,大庆市积极扶持、大力推广玉米膜下滴灌,变传统的浇地漫灌为直接给玉米“打点滴”。大同区“趁热打铁”,规划建设了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处、5.4万亩,同时大力推广两垄一平台、机械拾膜、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技术。农民从起垄到下种,从覆膜到透苗,从滴灌设施安装到使用,产前产中环节一系列技术服务由农技部门一包到底。今年,全区发展地埋式膜下滴灌22万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23%。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78%以上,增产粮食1.4亿斤,农民人均增收近700元。

  高楼望月,区委书记王玉自信满怀:“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将突出抓好棚室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3年计划新建棚室2万栋,使棚室总量达到8.1万栋,果蔬产量达到30万吨,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棚室果蔬生产基地,同时高标准建设地埋式滴灌10万亩,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4500元。”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