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产资讯
甘肃省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做大做强劳务富民产业
发布日期:2012-04-20 16:25:17 来源: 甘肃日报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450371)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举全省之力,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任务来对待,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富民产业着力培育,取得了明显成绩。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按照强化培训提技能、加强协作建基地、搭建平台促输转、打造品牌树典型、鼓励创业带就业、完善机制保权益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劳务培训、劳务基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劳务品牌建设、回乡创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六大工程”,使全省劳务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至2011年,全省累计输转劳动力268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900亿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从4235元增长到9980元,增长了135.66%,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318.13万人。

  着力实施劳务培训工程,切实增强农民工市场竞争力。坚持把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作为增强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和增加劳务收入的核心和重点,逐步构建了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方办学的培训机制。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各有关部门对口争取资金、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在县区一级进行整合。多次召开农民工培训工作现场会,推广交流了白银市“三整合、一跟踪”(部门职能整合、培训机构整合、培训资金整合,加强务工人员输出后的跟踪管理)、庆阳市“三突出、三结合”(突出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技能鉴定,坚持培训与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等典型经验,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省委发〔2008〕32号),明确规定:“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初次技能鉴定的,及时给予财政补贴。三是构建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省内外高等院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择优认定了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同时,下移工作重心,加大村级和乡镇劳务培训基地建设,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突出培训实效。紧盯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项目定向培训,把“就业培训”和“储备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创新培训模式,与广东省、天津市签订了农民工培训合作协议书,大力推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利用外省市的培训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五是开展劳务品牌项目培训。2010年、2011年,作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组织对6万名农民开展了3个月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保安、牛肉拉面师等劳务品牌项目的培训,并全部进行了技能鉴定,帮助参训农民全部持证上岗,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着力实施劳务基地建设工程,努力拓宽农民工输转渠道。一是强化劳务协作。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同召开甘肃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会,我省与15个省市区签定了劳务合作协议,并先后在天津、广东、新疆、深圳等地举办劳务对接会。在北京、上海、天津、新疆等15个省市区设立了劳务管理机构,覆盖了全国主要经济区域。二是促进就地转移。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推动省内重大项目建设、灾区恢复重建以及特色优势产业吸纳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三是拓宽季节性务工。利用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有利条件,将组织农民赴新疆摘棉花作为季节性务工的重点,全省每年赴疆摘棉人数每年稳定在50万人左右。

  着力实施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构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底,我省省、市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陆续完成,县区一级正在抓紧建设。在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中,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创造了公平就业的环境。二是加强劳务中介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劳务经济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劳务中介机构登记认定办法》和《劳务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积极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劳务中介信息灵、经营活、行动快的优势,组织更多农民外出务工。三是加快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依托“金保工程”,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高效、快捷服务。

  着力实施劳务品牌建设工程,不断扩大甘肃劳务的影响力。一是因地制宜打造优势工种。按照“统一培训标准、统一鉴定发证、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跟踪管理”的要求,强化特色优势工种培训,努力形成“一地一色”“一地一品”的格局。全省陆续打造了“天水白娃娃家政服务员”“河州牛肉拉面”“庄浪梯田人”“礼贤妹”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目前我省已形成优势、特色工种140多个,涉及从业人员114万人。二是强化管理加强品牌保护。对已经注册的劳务品牌,加大品牌形象设计、宣传推广和法律保护力度,维护劳务品牌的市场信誉度。三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2009年以来,先后在新疆、深圳、天津、浙江、山东等地,联合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召开甘肃省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得到了两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务工人员爱岗敬业、诚信劳动的热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有力提升了甘肃劳务的影响力。

  着力实施回乡创业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提供政策扶持。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明确了回乡创业者在用地、资金、用工、服务等方面应享受的扶持政策,健全了鼓励、引导、支持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二是树立创业典型。2007年、2011年,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省发展劳务经济工作表彰会,省人社部门召开三届返乡创业带头人表彰会议,对467名优秀创业带头人进行了表彰奖励,推荐177人参加了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在全省多次组织开展了创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力度,全省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三是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大力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回乡创业提供人才保障。

  着力实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民工务工环境。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宣传咨询活动,为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援助。2007年以来,加强与省人口委和省司法厅的工作协调,在我省驻外劳务管理机构加挂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服务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牌子,负责给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法律援助和计生服务等工作,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管理,充分发挥了驻外劳务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形成了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农民工劳动有合同、工资有保障、伤病有保险、维权有渠道。选派劳务大使,组织“劳务小分队”,到劳务基地挂职,积极协调解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建立临时党组织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帮助农民工维权。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