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新闻中心 >> 消费资讯
约谈后消费品企业集体噤声 涨价只是时间问题
发布日期:2011-06-02 17:28:56 来源: 新华网 编辑:tczx 浏览次数:(6554733)

  5月25日,有媒体曝出“联合利华涨价了”,外界对于联合利华的这一举动颇感惊讶,此时距离联合利华因“散布涨价信息”遭受国家发改委处罚尚不足一个月时间,距离联合利华此前声称“暂缓涨价”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不过,和此前详细阐述涨价原因的不同,此次在面对媒体时,联合利华对涨价问题采取了“沉默”的对策。 

  在业内人士看来,联合利华涨价是企业为了维护其利润及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措施,在通胀压力短期难降的情况下,消费品企业大多存有涨价冲动,跟进联合利华的涨价步伐只是时间问题。 

  或许是有了联合利华的“前车之鉴”,包括此前被国家发改委约谈过的康师傅、食用油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和协会,目前均不愿意对原材料成本涨价等问题作出回应。 

  企业集体噤声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郑舞虹和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金坚均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早报记者的采访要求。其他日化企业对于“原材料成本问题”同样“三缄其口”。 

  和联合利华一样,康师傅曾经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年报中透露,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拟从4月1日起上调方便面价格。但在消息传出之后,康师傅遭到了国家发改委约谈,后者在3月底对外表示暂缓涨价计划。对于早报记者有关“康师傅在暂缓涨价后如何应对成本压力”的采访问题,康师傅同样未做任何回复。 

  康师傅的竞争对手统一虽然没有遭到约谈,但是也不愿意向外界透露成本问题。该公司新闻发言人杨寿正表示,“公司从不接受有关‘涨价’方面的采访,而成本管控问题则属于商业机密。” 

  而于去年11月和今年1月两次被要求不能涨价的食用油企业,除了表示将配合相关要求外,也不愿意对成本价格等问题作出任何回应。 

  同一个涨价理由 

  联合利华为何坚持提价?联合利华新闻发言人曾锡文此前向外界作出过阐述。 

  曾锡文于3月下旬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日化类产品成本上涨非常多,比如原材料、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一倍,石化类产品上涨了60%,植物油上涨了50%~60%,无机盐上涨了40%~50%。而运输物流成本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不少。” 

  3月28日,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在其网站上贴出了一篇名为“关于就一些媒体提问洗涤用品价格调整有关问题的答复”,也力挺联合利华的上述说法。根据这篇答复中所提供的数据,和去年6月相比,去年12月的洗涤用品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幅度都超过了40%,个别原料价格甚至上涨了100%。据早报记者了解,上海家化仅六神产品的原料酒精和皂基成本预计2011年要上涨1亿元,而农业歉收,也将直接影响与中草药、天然植物有关的原料成本。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在上述答复中表示,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扬,加之水、电、燃料、运输、包装材料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另外,劳动力市场紧缺、工人工资上涨也大幅推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日化营销专家冯建军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促使联合利华涨价的各方面成本上扬所形成的合力,包括广告费用的增长、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包装材料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对于日化企业来说,虽然广告费用占据的成本份额很高,但是并不能轻易地压缩这部分成本,“在中国,品牌商基本都被绑上了广告的战车,要想拉动销售就必须大量地投放广告。” 

  在食品行业,成本压力同样存在。 

  据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介绍,在国际粮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也一路飙升,玉米、小麦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食糖等食品加工辅料价格也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同样也加剧了食品企业成本压力。如康师傅这类涉及饮料、方便面等众多食品细分行业的企业,成本上涨对其生产影响确实较大。 

  而油脂加工企业则因为主要原材料——进口大豆的价格居高不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成本压力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中小企业更受伤 

  “目前算得上是近几年来最困难的时期。”上海一家地方油脂加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随着春节后食用油销量的下滑,加上零售价“提不上来”,豆粕销路不畅,该公司的食用油基本处于成本和售价倒挂状态,“这次猪肉价格上涨就是因为存栏生猪减少了,豆粕销路也不好。” 

  据中华油脂网研究员李娜介绍,根据该网的监测,由于目前是消费淡季,油脂加工企业大多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有些企业前期成本控制得比较好的话,基本就是可以有微利,否则就要亏损。”李娜举例说,在利用进口大豆作为原料的广东地区,企业加工一吨油脂能够实现的盈利也不过为48元左右,而在利用国产大豆作为原料的东北地区,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每吨油脂基本要亏损80元左右。 

  上述地方油脂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和被国家发改委招呼的大型粮油企业相比,地方中小型粮油企业的日子更难熬。“国家会向那些企业定向销售一些相对市场价格较为便宜的大豆和豆油,以鼓励它们不要涨价。” 

  继去年11月要求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粮油集团4家企业4个月内不要涨价后,国家发改委又于今年4月初要求将上述限价期限延长两个月,至6月初。 

  对于被限价的企业,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据称,今年1月中旬,国家粮食局向上述企业以及汇富粮油定向销售共计约50万吨食用油。其中,中粮集团获得定向销售食用油的比例最大,为22万吨。 

  而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型油企价格稳定,整个食用油市场也就缺乏涨价动力,这使得那些并不能获得同样补贴的中小型油脂加工企业压力陡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除了缺席定向销售,无论是成本管控还是加工工艺,其效率都不及大型油脂加工厂。 

  为了减少亏损,不少油脂加工企业只能减少加工量甚至停产。 

  同样的困境不仅存在于油脂加工业。 

  和势力强大的外资企业联合利华相比,国内本土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违背监管部门“旨意”而坚持涨价的勇气,也没有挑头涨价的实力。此外,对于实力远逊外资的本土日化企业来说,选择涨价必须谨慎考虑企业可能因此失去的市场份额。 

  立白新闻发言人许晓东5月25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公司还没有涨价计划,但是成本上涨对于企业的影响确实很大,该公司的部分产品目前已经处于亏本运营状态。 

  企业第一课题:管控成本 

  在成本压顶、涨价短期难以成行的情况下,无论是日化企业还是食品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并不多。 

  一般来说,食品企业会通过内部成本控制,实施节能减耗,或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将上涨成本转嫁到不同市场上。 

  对于日化企业来说,则可能采取降低推广成本、减少促销次数、集中采购原材料、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等多种措施,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不过,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李加楠认为,由于日化行业产品的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日化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其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因此营销费用可缩减的空间并不大。 

  许晓东表示,目前情况下,为了缓解成本压力,立白公司主要依靠建立战略采购伙伴、研发并改良配发、改造工艺流程等措施,尽可能地在内部压缩成本。 

  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抵御通胀压力,除了要研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更需要降低成本,目前该公司已经在提高采购水平等方面下工夫。 

  上海家化内部刊物《家化家园》近期刊登了一篇名为“大力推进成本降低,全面提升经营业绩”的文章。文章指出,通过降低成本获得的收益,远远优于通过提高零售价格来获得的利润。提高零售价格,不仅意味着需要营销团队面对更多的竞争压力,而且公司仅能获得提价部分的30%利润。通过降低成本获得的收益,则有可能百分百地转化为公司利润,从而“给力”品牌传播,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采购成本方面,上海家化专门对采购人员进行了培训,希望掌握好大宗原材料的采购时机,同时尽可能压缩包装材料成本。 

  “涨价仍是大势所趋” 

  虽然内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缓解成本压力,但是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坚持不涨价,确实是一大挑战。 

  李加楠认为,在当前通胀预期较强的情况下,面对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上调产品价格是在短时间内最有效的途径,其他日化企业择机选择涨价只是时间问题。就目前来看,石油衍生品、无机原料、植物油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且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也在不断上升,日化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是客观事实。 

  许晓东表示,立白公司目前所采取的上述内部管理措施,还不能远远覆盖成本的增幅。 

  日化营销专家冯建军也认为,在几乎所有日用商品都在涨价的大环境下,日化产品涨价也是大势所趋。接下来,本土的日化品牌很有可能跟进联合利华的涨价步伐。 

  目前处于亏损边缘的油脂加工企业也普遍存在提价冲动。中华油脂网研究员李娜表示,如果没有约谈,食用油价格肯定会上涨。据悉,此前包括中粮、益海嘉里等油脂企业均已提交过涨价申请,但并未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从国际市场来看,炒作气氛还是很浓,进口大豆价格出现大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李娜也表示,目前受到政府管控,即使调价也将是小幅度的。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食品企业的成本压力仍没有减弱的迹象。分析人士认为,政府逐年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将逐年提高的心理预期,再加上目前长江中下游旱情的持续发展,强化了农户惜售的心理,助推农产品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约谈难以对企业提价起到治本的作用。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往往会借助配方升级、换包装、换口味等方式进行变相提价。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