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特产在线
首页 >> 特产中心 >> 特色食品 >> 日用食品

特产:糌粑

  • 糌粑

  • 特产产地: 西藏
  • 特产类别: 特色食品 日用食品
  • 特产特点: 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糌粑。它的做法是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者青稞酒拌合,捏成小团食用。 热量(千卡) 257 硫胺素(毫克) .05 钙(毫克) 71 蛋白质(克) 4.1 核黄素(毫克) .15 镁(毫克) 61 脂肪(克) 13.1烟酸(毫克) 1.9 铁(毫克 13.9 碳水化合物(克) 30.7 维生素C(毫克) 0 锰(毫克) .6
糌粑介绍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这是藏民的食品。但因青海大都是藏民区,因此,吃着糌粑就不奇怪了。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得知酥油要加得多一些,奶茶要略少一点儿,这样能捏得硬些,也更好吃些。我边捏边吃,在还没成形时就开始入口品尝,第一个感觉是香,那种和南方的黄豆粉炒熟后的感觉差不多,其次是觉得那青稞粉有点儿粗,在嘴里一粒一粒的,再次是觉着有点儿干,想要就会么汤吃再感觉。这可能和个人口味有关,我喜欢吃什么都就着汤。藏民们发明的糌粑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一个团儿,可以边捏边吃。但我觉得这种做法要在卫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行,毕竟手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干净的。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糌粑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叫"粑",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制作时先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把糌粑捏成团为止(“粑  糌粑”就是成团的意思。)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出门只要带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点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饭。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糌粑是用青稞同洗净的细纱混合经火炒熟,再将细沙筛除后磨成粉而成。糌粑主要成份有蛋白质,其含量约为13.5%,脂肪为2%,碳水化合物为75%,十七种氨基酸为14%左右;无机盐类富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富含维生素Bl等。

 食用糌粑时一般用酥油茶和糌粑面搅拌后即可,有条件时可再加白糖和奶渣,这样可以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感;汉族食用糌粑时,如果没有酥油茶,可用猪化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开水和白糖搅拌即可食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搅拌后的糌粑面均含有大量脂肪,不宜食入太多,应少食多餐,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吸收。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  糌粑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糌粑是用青棵或豌豆等炒熟后磨成的面粉。它与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藏族的糟把却是先炒后 磨,一般也不去皮。吃糌粑时,大都先把酥油茶倒入碗里,然后加 入白糖、奶渣,最后把糌粑放在上面,再用手指向一个方向不断搅拌。同时将碗自然旋转;直到湿度均匀,能捏成团为止。吃糌粑时有的还佐以菜看、酥油茶和辣椒等。
 
 酥油茶是用熬成后的砖茶水、盐巴和酥油(类似黄油,是从 牛奶申提炼出来的,制成的。打酥油茶是在一个特制的酥油桶 内,用一种活塞式的棍轴在桶内上下冲击、搅打,使水、油交融而成。打好以后,将酥油茶倒入茶壶内,置于文火之上,可以全天饮 用,不会变凉。倒茶时向一个方向摇动茶壶,随喝随倒。酥油茶 不仅可以滋补身体,提神解渴,而且能产生热量,御寒充饥,是高寒地区的最佳饮料。如有客人到访,家庭的主妇就会端出清香可口的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捧到客人面前。客人不能轻意拒绝,至少要喝上三碗,喝得越多,就会被认为懂得礼貌。

 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热量(千卡) 257 硫胺素(毫克) .05 钙(毫克) 71 蛋白质(克) 4.1 核黄素(毫克) .15 镁(毫克) 61 脂肪(克) 13.1烟酸(毫克) 1.9 铁(毫克 13.9 碳水化合物(克) 30.7 维生素C(毫克) 0 锰(毫克) .64 膳食纤维(克) 1.8 维生素E(毫克) 2.68 锌(毫克) 9.55 维生素A(微克) 0 胆固醇(毫克) 73 铜(毫克) 6.26 胡罗卜素(微克) 1 钾(毫克) 123 磷(毫克) 176 视黄醇当量(微克) 49.3 钠(毫克) 8.9 硒(微克) 7.5

 

特产在线微信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